南方日报讯 (记者/马喜生)欣赏随处可见的盆景和工艺品,在宽敞的公共会议室里进行头脑风暴……走进海珠区江海街道的“杨协成电子创意园”,可以感受到旧厂房产业转型变身创意园带来的惊喜。近两年来,海珠区江海街道发展起近7万平方米的孵化器,挤压了低端业态,给广州的基层街道更新改造提供了可观察的样本。
◎样本创业孵化器加速传统工业转型升级
海珠区江海街道面积5.3平方公里,辖区17个社区居委会、2个经济联合社和2个经济社,长期以来街道产业以传统工业园区为主,为了承接产业工人,街道出现了大量城中村。江海街道党工委陈跃山书记形象地说,街道曾经的业态像是“农村包围城市”。
2010年后,随着广州对中心城区工业园区实行“退二进三”措施,江海街道面临着城市更新改造的客观压力,在海珠区政府发展“一街一孵化器”的支持下,街道大胆实施“腾巢换凤”战略。
工业厂房要换来什么样的“凤凰”?经过多番论证、考察、调研,电商产业园以其“朝阳产业”和低污染高附加值的特点,成为江海街道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
传统工业园区实施“腾巢换凤”中,“杨协成电子创意园”和“ING文化谷创意园”是其中的成功样本。
“杨协成”是一家在东南亚久负盛名、具有100多年历史的饮料品牌。1991年,杨协成(广州)食品饮料有限公司落户海珠区敦和路投产,厂房面积33000平方米,主要产品是豆奶和果蔬汁饮料。
杨协成饮料公司的生产线搬往佛山三水后,2013年工业园区引进了深圳一家有着丰富创意园区改造的企业,与杨协成公司一起打造了面积为5万平方米的“杨协成电子创意园”,借此将工业园区向科技、文化、电子商务方向转型。面积为1.8万平方米的ING文化谷创意园毗邻杨协成厂,这里有大量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旧厂房和新建岭南现代建筑风格的创意办公写字楼一起共存。
记者在杨协成创意园区内看到,改造后的园区既保留了原有的工业气息,又将整体的规划建筑设计与绿色环保理念相结合。而且增添创意装置与现代雕塑,创造舒适趣味的工作环境,可以说这是一个绿色、创意、个性的办公场所。
据统计,杨协成电子创意园已有147家各类企业进驻,包括文化传播、形象设计、动漫设计、生物与健康等产业,预计可达“四上”的规模企业25家,2015年预计园区各企业营收总计可达15亿元。ING文化谷创意园也有约51家文化创意企业进驻,预计园区营收总计可达约3亿元/年。
◎未来红卫村将打造8万平方米创客科技园
杨协成电子创意园和ING文化谷创意园的成功让江海街道尝到了城市更新改造的甜头,降低准入门槛和减少审批手续等理念也为街道进一步服务工业园区提高了信心。陈跃山告诉记者,目前江海街道正在酝酿着一个更大的三旧改造项目——红卫村科技园区。
红卫村是江海街道的两个经济联合社之一,这里的物业大部分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建设的城中村物业,不少地方出现“三线”(电话线、网线和电视线)乱拉和大量临建物业,红卫村工业区的消防隐患不容乐观。现在江海街道形成共识,未来城中村改造为现代服务业是必须的趋势,借助城市更新改造挤压低端产业才能让街道面貌焕然一新。
记者了解到,目前红卫村科技园区计划进行三期改造,首期改造将建2万平方米科技园区,积极引进发展当下流行的创客空间;二期对80年代的村社物业进行包装更新,培育新增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三期改造中,政府将回收村社周边经营低端的物业,引导科技计划项目、创意现代企业项目进驻,重点扶持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健康、检测认证等产业。未来,红卫村科技园区将建成面积为8万平方米的新兴业态园区。